《水蜜桃阿嬤》的爭議
July 3rd 高金素梅質疑商周與楊力州導演 掏空社會愛心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2+112007070400053,00.html
July 3rd 商周 募款為自殺防治而非個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2+112007070400055,00.html
July 5th 楊力州 導演正式聲明稿
http://www.ettoday.com/2007/07/05/124-2121797.htm
July 7th 苦勞網 憐憫,是我們的不在場證明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796
July 8th 商周對水蜜桃阿嬤的態度側記
http://bloguide.ettoday.com/abohome/textview.php?file=72646
July 11th 高金素梅 檢視商周的公益事業
http://www.abohom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684
July 11th 商周 捐款二百萬並向高金素梅道歉
http://www.abohom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689
July 11th 紀錄片導演潘朝成觀點 冷血與矯情的紀錄片寧可不要
http://www.abohom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685
July 12th 紀錄片工作者卡夫阿隆觀點 有識者不要無限上綱
http://blog.roodo.com/docunion/archives/3649777.html
July 13th 一個驕傲媒體的邏輯
http://bloguide.ettoday.com/abohome/textview.php?file=73513
July 14th 紀錄片工作者蔡崇隆觀點 紀錄片工作者揹汙名
http://blog.roodo.com/mei_island/archives/3656833.html
July 15th 潘朝成回應「紀錄片工作者揹汙名」
http://www.abohom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700
2 Comments:
很多事牽扯到「利益」都變複雜了
這社會的窮困又何止水蜜桃阿嬤呢?
等事件過了一切又都會跟原來一樣
聚焦水蜜桃阿嬤 選擇性慈悲
【聯合報╱王英倩/研究生(台中市)】 2007.07.12 04:10 am
由商業周刊主導拍攝的「水蜜桃阿嬤」紀錄片,引發不少爭議。昨日,商周發表致歉聲明
,並做出承諾捐款兩百萬給阿嬤的孫子當教育基金,似乎有意為整個事件踩下煞車。但是
連日來的爭執,其實忽略另一個更值得思考的問題,即一個又一個的弱勢家庭被擺在聚光
燈下,一次又一次地捲起愛心捐款的浪潮,究竟透露出什麼樣的訊息?
「水蜜桃阿嬤」是繼二○○三年「等待鳳梨長大的女孩」和二○○四年「阿祖的兒子」之
後,再次以孩子與老人為主要元素,商周向它的讀者群揭露他們所不熟知的非贏者圈的世
界。商周說這是「行有餘力」時,媒體應盡的責任,但背後卻充滿選擇性的慈悲。
台灣的貧窮家庭何止萬計,偏遠的原住民部落面臨的又豈止是水蜜桃收成的問題,我們是
不是該思考「水蜜桃阿嬤」雀屏中選的真正原因。首先,三個晚輩先後自殺,已是具有戲
劇張力的故事。還有阿嬤沒有選擇「亂死」,無奈卻認分的照顧七個孫子,相較於她的兒
媳、女婿對生命和責任徹底的放棄,是讓主流社會更欣賞的高貴情操。
不論在雜誌文章或影片中,都刻意迴避這些孩子的父母是「因負債自殺」的事實,而是一
貫地用個人人格缺陷如「典型的邊緣性人格」解釋肇因於貧窮的悲劇。當然,如果把自殺
原因歸於負債,便必須挑戰如底層家庭的命運如何被社經結構決定,或原/漢之間的貧富
與城鄉差距等更大的問題,如此一來,所屬集團發行的兒童生命教育教材大概一套也賣不
出去。
當鏡頭落在一個個等待救援的面容上,善良的觀眾總會盡責地在提款機前按下按鈕,但能
否在以施恩者自居時,認真思考一窩蜂的捐款是否可以達到資源重分配的效果?我們捐的
每一塊錢是否隱含對窮人的道德判斷?慈善行為是彌平了階級鴻溝,或是掩蓋階級衝突?
我們如何解讀憐憫與同情的產生,是人皆有之的善良人性?
或者,如美國已故社會批評家蘇珊.桑塔格所說:「我們的憐憫宣告了我們的無辜清白」
—能夠憐憫,更加確定了我和他們真的處在兩個世界;憐憫,就是我對於那個苦難現場的
不在場證明。
【2007/07/12 聯合報】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