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大學教育推廣中心學分班「紀錄片研究」課程交流空間
posted by fan at 10/27/2007 01:42:00 pm
昨天跑去看了"最遙遠的距離"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人看完都說她很悲傷雖然故事的敘述是悲傷的但導演卻儘量用詼諧的對白沖淡許多憂鬱的片段賈孝國演的心理醫生是個人認為最棒的角色安排他是三個人裡面故事最典型也最悲傷的可是他卻能夠用另一個角度的生活方式去面對(或者說逃避)也許因為是心理醫生的角色必須如此也或許是為了讓他的生活方式令觀眾接受而設定他的職業必須是心理醫生一個專門替別人治療心底最深最痛的傷口的人其實才是最需要被治療的人當電影的最後他穿著潛水裝戴著蛙鏡用嘴巴呼吸在馬路游泳般行走我彷彿看見了自己這些年總是不停地不停地在現實與夢想間周旋每當實踐了一個夢我便必須犧牲現實生活的某部分每當一個新的夢想在腦海中成型我又必須屈服於現實考量而將它擱置總是以為理智能夠壓抑住那過於奔放的不切實際卻反而使自己陷入了不斷自我欺騙的循環中用許多許多的藉口去否決掉不該被擱置的夢想
接上面的想了一下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此片被許多人說是悲傷的因為它也引出了我內心深處始終被自己漠視逃避的傷我們都希望有一天傷口會自己痊癒然而倘若我們不去面對它它永遠都在雖然大腦會自動選擇該被自己記憶起來的事情心卻全盤留存了它們直到它真的痊癒了回想時才不會痛老師您好:這是我看完最遙遠的距離之後的感想雖然我未必會在電影界發展(即便我希望有一天會),但這不是以學生的身分留給您的感想,請你將它當作是一般觀眾對此片的感想吧! 學生feng敬上
Post a Comment
<< Home
吳凡,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畢業,英國愛丁堡瑪格麗特女皇大學藝術節策劃與管理、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紀錄片製作雙碩士。曾任1999、2000/2001、2002台北電影節/國際學生影展之策畫執行,2000、2005台灣女性影展統籌,2004亞洲女性藝術家座談及展覽、2006台灣紐約女性影展策畫、2006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節目總策劃、2007「開眼‧見錢」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總策劃,並為《施捨一下》(Change, Please!,2004年入圍德國波士坦學生影展、英國國家電影中心21世紀學生影展、台灣女性影展)、《花宅53號》(2005新聞局短片輔導金,入圍2006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冰之圓舞曲》(Blue Ice,後製中)等多部短片,以及紀錄片《尋找布洛斯基》(2006新聞局短片輔導金)之製片,2002公共電視「24格的電影夢」節目執行製作,2008《丘比特女孩》執行監製。現為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常務理事、CNEX基金會策展人,從事製片、策展、企劃與翻譯等工作。
View my complete profile
2 Comments:
昨天跑去看了"最遙遠的距離"
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人看完都說她很悲傷
雖然故事的敘述是悲傷的
但導演卻儘量用詼諧的對白沖淡許多憂鬱的片段
賈孝國演的心理醫生是個人認為最棒的角色安排
他是三個人裡面故事最典型也最悲傷的
可是他卻能夠用另一個角度的生活方式去面對(或者說逃避)
也許因為是心理醫生的角色必須如此
也或許是為了讓他的生活方式令觀眾接受而設定他的職業必須是心理醫生
一個專門替別人治療心底最深最痛的傷口的人
其實才是最需要被治療的人
當電影的最後
他穿著潛水裝戴著蛙鏡用嘴巴呼吸在馬路游泳般行走
我彷彿看見了自己
這些年總是不停地不停地在現實與夢想間周旋
每當實踐了一個夢我便必須犧牲現實生活的某部分
每當一個新的夢想在腦海中成型
我又必須屈服於現實考量而將它擱置
總是以為理智能夠壓抑住那過於奔放的不切實際
卻反而使自己陷入了不斷自我欺騙的循環中
用許多許多的藉口去否決掉不該被擱置的夢想
接上面的
想了一下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此片被許多人說是悲傷的
因為它也引出了我內心深處始終被自己漠視逃避的傷
我們都希望有一天傷口會自己痊癒
然而倘若我們不去面對它
它永遠都在
雖然大腦會自動選擇該被自己記憶起來的事情
心卻全盤留存了它們
直到它真的痊癒了
回想時才不會痛
老師您好:
這是我看完最遙遠的距離之後的感想
雖然我未必會在電影界發展(即便我希望有一天會),但這不是以學生的身分留給您的感想,請你將它當作是一般觀眾對此片的感想吧!
學生feng敬上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