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4, 2008

聯航93與勇氣航班範例1

黃芝嘉

劇情片《聯航93》從乘客知道自己被劫機之後,鏡頭開始不規則晃動、越漸壓迫,到乘客決定聯合起來衝向駕駛室時,簡直晃得令人想吐。很不舒服的畫面呈現,晃動、失去平衡、壓迫....等等。若有坐飛機的經驗,感受過飛機起飛、降落時的壓迫感,想必會對導演的手法感到佩服。雖稱不上身歷其境,但多少能感受當時飛機上乘客們所承受的壓力和驚人的勇氣。
這一部劇情片真的好可怕,像是攝影機真的設在罹難的那架飛機上。經由聲音和影像的結合,雖然是一部戲,卻像真的那樣緊張、那樣痛苦。
稱作紀錄片的《勇氣航班》非常仔細的呈現事件。「仔細」在這部片裡是優點也是缺點,它一五一十將事件的每一個小細節、每一句話,用鏡頭和表演一一紀錄下來。也由於《勇氣航班》必須要仔細的紀錄每個人說的話和做的事,使得影片不緊湊而且不斷重複。看完並不會感到震撼或是感動,就是一個敘述事件的影片。
若《勇氣航班》算是紀錄片的話,真的不知道怎麼需要有「紀錄片」這個類別來分類影片。那架飛機上的乘客已經全數罹難,影片裡飛機上的乘客都是演員,除了罹難者家屬算當事者外,其餘也都是事後做出來的。但如果兩部影片都以劇情片的角度做比較,是不公平的。若就學術用途或是紀錄歷史事件的角度來看,《勇氣航班》仔細的呈現飛機上乘客的對話內容、家屬談話的聲音、乘客座位、美軍的處理、航管局的紀錄....等等,鉅細靡遺紀錄下來,讓以後想了解事件的人或是回顧這段歷史時,能有個依據並且更接近事實。
《聯航93》本身就是劇情片,精采的程度《勇氣航班》是無法比擬的,畢竟是要賣錢的電影作品,搧情和英雄主義的成分多少要有一點。對我來說《聯航93》呈現了當時的感覺,而《勇氣航班》使我認識911那架飛機上發生的事件。
看完這兩部片子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動或是深刻的體認,只能就一些畫面上的表現來討論。或許是因為911事件並不是發生在我生活經驗裡的。我沒去過那兩座高樓,也沒去過美國,對美國的印象僅止於好萊塢、迪斯奈。一直到今天,我看著雙子星大樓被兩架飛機撞得冒煙、倒塌的畫面,還覺得它可能是電腦動畫做出來嚇人的。
以我個人的淺見,《勇氣航班》稱不上是紀錄片。說不定可以稱作為「介紹片」,像這類含有戲劇成分的、有演出片段的、介紹一個事件、動物、物品、景點....等等。影片分類也許再加一個介紹片,說不定能更仔細也不會混淆了。

1 Comments:

Blogger fan said...

各位同學

《聯航93》與《勇氣航班》的比較心得報告,那最高分的共有四位同學,分別是芝嘉、家華、漢青和鐙儀。這裡放兩篇供大家參考。

大部分同學寫的比較偏向是「心得感想」,這樣的方式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如果是要考電影系進修部的話,這樣寫是不夠的。分析影片的時候,一定要有些客觀的論述,無論是就電影技術面、電影類型特質或是社會文化經濟等更宏觀的角度,芝嘉這篇文章中,即使有以個人觀點出發的部分:「我沒去過那兩座高樓,也沒去過美國,對美國的印象僅止於好萊塢、迪斯奈。一直到今天,我看著雙子星大樓被兩架飛機撞得冒煙、倒塌的畫面,還覺得它可能是電腦動畫做出來嚇人的。」但仍以「好萊塢」、「電腦動畫」等名詞來做比喻,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紀錄片」的定義可廣可淺,一般來說,無論是生態的、動物的紀錄片,在英文中都用「documentary」,只是前面會冠有不同的說明。對《勇氣航班》這類影片,我們可以稱做「深度報導」,但這類影片在英國或其他國家其實是紀錄類影片的大宗,若要與真正的「紀錄片」做區別或可稱「電視紀錄片」。

2/27/2008 1:44 pm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