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航93與勇氣航班範例2
胡家華
《911事件─勇氣航班》是一部由Discovery頻道所拍攝的紀錄片。內容所指的是在911事件當天遭到劫持的四架飛機中,有一架聯合航空93號班機,因為乘客及空服人員奮力反擊,飛機最後墜毀在賓州郊區,機上人員全數罹難,但也因此沒有造成任何建築物和地面人員更大的傷亡。
和一班紀實片不同的是這部紀錄片,利用演員重演的方式還原現場,在經過安排的場景,真實的飛機艙內拍攝,自然的燈光,加上手持攝影機不停地搖晃,從劫機犯開始行動,包括有人被殺害,乘客打電話到地面求救,進而得知飛機撞上世貿中心的消息,發現這並不是單純的劫機,到最後大家準備反抗....等,本紀錄片將整個事件發生的過程都重演了一遍,並且取材於真實,配合當天實際留下的錄音留言,影片中不時地穿插親友訪談,將焦點放在這40位英勇的男女身上,結合了真實紀錄與模擬場面。觀眾就像身臨其境一樣。
從親友訪談中,不難得知這些罹難者的背景、家庭、工作、個性、專長....等,其中有許多的人物特寫鏡頭,透過家屬親友依照對罹難者的瞭解,去做出來的推測,回憶當時通話的內容,以及在通話中得知飛機上的情形,去模擬當下每個人可能會做出的反應,例如禱告、準備武器反抗....等等,用這些資訊一點一滴的拼湊出當時的形象。
而電影《聯航93》和《911事件─勇氣航班》所講述的是同樣的內容,屬於一種紀錄劇情片,同樣用演員重演的方式,來表現歷史上著名的人物或事件,使用拍攝紀錄片的手法,但是沒有真實的證據,或現實生活中的因素。這部電影與前者紀錄片不同的是,它並沒有將重點一一擺在這40名男女的背景上,反而看似平實的紀錄事件,而只是把當時飛機上發生的事件,靠訪談得來的資訊、當時留下的證據,撰寫劇本演出,也不刻意塑造這些人的英雄形象,或是醜化恐怖份子,擺脫一般拍攝劇情片的方式,只是巨細靡遺地描繪事件發生的經過,像是機組人員閒聊的對話、劫機犯的等待時機時緊張對話、空服員問候乘客需要、或是乘客之間的交談....等等,以及打鬥的場面、有人被刺傷躺在地上掙扎、乘客竊竊私語之類的,以及很多小細節,實際上是杜撰的台詞、動作,但卻彷彿是實際情形般撼動人心。
此外本片拍攝的方式也很特別,導演利用攝影機劇烈地搖晃鏡頭來增加觀眾的臨場感,製造緊張,而且在實際座艙內拍攝,同時也增加了密閉空間的壓迫感。對地面上的描述也較少,大部分的鏡頭都鎖定在機艙內發生的事。
兩相比較之下,兩者都是在還原現場,但前者寫實的畫面,片段、不完整的重演內容,有點類似回憶的方式。紀錄片中的證據不見得客觀,但重點在於釐清真相,因此列舉出許多證據,不論是錄音或是訪談、目擊者口述,雖不一定是可信的資訊,但是真實的成分是較後者高的。而後者,幾乎沒有實際的東西,反而較像是真實故事改編的災難片,劇情從頭到尾連貫不中斷,且拍出地面的情形,觀眾容易融入劇情之中,能深刻體驗當時飛機上的人員,心情轉折起伏,及恐怖事件為人類帶來的震撼。
紀錄片是找尋真相的過程,點燃的只是火苗,而劇情片則有發人深省、引人入勝的力量,但是無論是紀錄片或是劇情片,都各有其主觀意識。而紀錄片和劇情片最大的不同是,紀錄片注重於探討社會問題以及社會教育的功能,並非只是戲劇效果而已。
1 Comments:
家華的這篇文章結構完整,有開頭對兩部影片的簡介,也有最後的結論,同時她有在觀看影片之外做功課,找了一些關於兩部影片客觀事實的資料作為書寫時的參考與佐證。
大家對於同樣一件事實、不同類型的呈現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參考《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v.s.《大象》(Elephant);《布蘭登提娜》(The Brandon Teena Story)v.s.《男孩別哭》(Boys Don't Cry);《Aileen: Life and Death of a Serial Killer》v.s.《女魔頭》(Monster)等
Post a Comment
<< Home